查看原文
其他

学处 | 何为慈悲 你真的会那么慈悲吗?

灵隐寺 2024-03-19


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词——慈悲。慈悲是妇孺皆晓的名词,“慈悲为怀”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。


一般人都知道慈悲,也许你自己也正在奉行慈悲,但是对于慈悲的意义与层次,你却不一定能透彻了解。


譬如某人做了破坏公益、伤害他人的事,必须接受惩罚时,有些人会为此人求情说:“请你慈悲饶了他!”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了姑息纵容,实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。


那么,究竟何为慈悲?慈悲又与善良有什么不同?慈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?



究竟何为慈悲?

有人说慈悲就是爱。但是,世间上的爱有染污性,处理不当时,反而变成痛苦、烦恼的来源。 


慈悲是净化的爱、升华的爱,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,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,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;集合了爱心、智慧、愿力、布施,就是慈悲。 


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,不激发慈悲心,进而上求下化,拔苦与乐,是无法成就菩提大道的,因此慈悲心是菩萨行的必要条件。 


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苦,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,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。” 


“慈”即慈爱众生,与乐;

“悲”即怜悯众生,拔苦。


简言之,慈悲就是“与乐拔苦”。

 

“慈”与“悲”,

相辅相成、缺一不可。

只有慈悲相连,才能产生:

“与乐拔苦”的践行和作用。 



《华严经》云:“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” 


慈悲是无比宽广的。慈悲心是我们依教奉行、如法修行的根本。慈悲不是以“我”为中心出发的,而是建立在一切众生平等的基础上,平等地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、离开痛苦、断除烦恼,进而觉悟众生无我、诸法无我。 


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,虽然有无量的法门、教义,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。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,更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。



慈悲与善良有何不同?

善良是本能,属于主观的同情、怜悯,停留在心念、心愿上面,是有人我相,自他有别的,而且容易退失。慈悲则在对象、空间、时间、目标等方面更具有深远广大的内涵。


慈悲的对象——一切众生

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,任何众生都是我们慈悲的对象。如果没有众生,我们就无法修行了。《华严经》说得好:“譬如旷野沙碛之中,有大树王,若根得水,枝叶花果,悉皆繁茂。生死旷野,菩提树王,亦复如是。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花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。何以故?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是故菩提属于众生,若无众生,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。


众生以各种方式促使我们发起慈悲心,帮助我们获得迈向觉悟所必须的高贵品质。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众生,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卑贱的众生,或许他们就是诸佛菩萨,为激发我们的悲心而示现。所以,我们应该始终对一切众生心怀感恩。


慈悲的范畴——空间很宽

慈悲的范畴,指三千大千世界、无量无边世界,这么一个宽广的空间。我这个家、我这个集团、我这个民族、我这个国家,这个空间在佛教来说是很窄的,都有一个“我”字在里面。


慈悲的行持——时间很长

不但我现在要利益他,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,都要救苦救难,时间很长。


慈悲的目的——境界广大

慈悲,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衣食财物的解决,而且能让他人得到法身慧命,将来都成佛,入大般涅槃,证得无上菩提。


佛教的慈悲,不是一般的爱、一般的仁、一般的道德,超越了一切宗教。《心经》云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这个“一切”包括得很宽,度一切苦厄到哪里去呢?到涅槃境界、菩提境界。这个境界很广大,佛心就是广大心、清净心、正直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。若没有这些心,就不能度众生。


慈悲是超越世间善良,是平等一体无我的。不分对象,无论男女、老幼、贵贱,都能不分别、不执着平等对待,给予众生以实际的关怀、帮助,使众生真正得到快乐、脱离痛苦。


慈悲是佛法的中心。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。一个慈悲的人,他的善心是不仅停留在世间存好心、做好事、说好话的层面,而是将一切众生平等对待,帮助众生建立和延续究竟的法身慧命。


慈悲与喜欢有何不同

有人问禅师:喜欢与慈悲有什么不同吗? 


一个孩子站在花前,孩子被花的美丽迷醉,不由伸手把花摘下。

禅师说,这就是喜欢。 


另一个孩子满头大汗给花浇水,又担心花被烈日晒着,就站在花前挡太阳。

禅师说,这就是慈悲。 


喜欢是为了私心的满足与获得,而慈悲的人却在付出的同时又成就了自己。



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

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出自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。经云:


智光比丘汝谛听,出家菩萨所应作,

无缘大慈摄众生,犹如一子皆平等。


又云:“然诸众生即是我身。众生与我等无差别。是大菩萨发起如是同体大悲无碍愿已。经一念顷恶风寻止。便得顺风解脱众难。得至宝所获诸珍宝。” 


简言之,不分别、不执着的平等叫无缘;一个整体、自他不二就叫同体。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是我们在学修路上培养慈悲心的目标与方向,以此来长养我们的善根,扩大我们的心量,进而发起广大菩提心。



悲智双运

佛法是智慧的信仰,学修路上光有慈悲是不够的,还要有智慧的引导,做到悲智双运。


如果慈悲没有智慧做引导,则会盲目化、随意化。譬如:放生的时候将陆龟放生到海里、将海鱼放生到河里、将毒蛇放生到寺院周边,如此不顾生物习性的放生,既破坏生态平衡,也不考虑他人安全。


慈悲恒顺众生,是不为个体而伤害别人;不为个体而牺牲群体;不为私欲而危害社会。慈悲时,要顺着众生的善性,帮助他们解脱,遇到众生的劣性,要能善巧方便的转化他,使其断恶修善。 


一味没有原则的慈悲,没有智慧的指引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,我们要正确理解慈悲、悲智双运,不能有人做坏事也去帮忙,有人犯法也去包庇。 


学佛修行应以智慧做为引导培养慈悲心,以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慈悲精神,逐步建立起怨亲平等、自利利他的观念。




线上随喜

盖闻欲种福田,无过斋供最胜;希登觉岸,莫如布施为先。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,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。苟能具严精洁,奉万德之慈尊,心起虔诚,延六和之上士,必定功无虚弃,德有攸归,多臻福慧于今时,早脱尘劳于异日!

长按左侧二维码,线上供佛斋僧,同植胜因!

原夫人畜攸分,贪生之心理一致;形骸虽异,本觉之佛性无殊。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,将他肉以养自身?屠门痛夜半之声,罪渊无底;浩劫感空前之苦,业海靡涯。深望改往以修来,断恶而行善,护生如己,普劝共种福田;爱物成仁,自卜同跻寿域!

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,长按左侧二维码,随喜放生,广结善缘!




往期回顾




云林藏识

藏识 | 天王殿  楹柱联——泉水生暖意  放笑脸相迎

藏识 | 天王殿  楹柱联——眼前佛面即如来

藏识 | 天王殿  楹柱联——鹫峰从天竺飞来

藏识 | 天王殿  楹柱联——毗卢楼阁在南中

藏识 | 天王殿  楹柱联——悟道一念自开怀

藏识 | 药师殿  楹柱联——琉璃世界放光明

藏识 | 药师殿  楹柱联——慈云法雨济群生

藏识 | 药师殿  楹柱联——广大行愿利有情


☀云林学处

学处 | 世出世间  以孝为先

学处 | 学佛三要诀——怖生死、奋刚勇、开正见

学处 | 弘一大师总结《地藏经》的三个要点

学处 | 蕅益大师《圣学说》导读

学处 |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:圆明朗彻,普照众生

学处 | 《地藏赞》释——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(梵呗唱诵)

学处 | 一灯能破千年暗——燃灯古佛圣诞谈供灯功德

学处 |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:佛陀专为盲人说的一种法门


☀云林观照

观照 | 五种因缘  求财不得

观照 | 随信行  随法行

观照 | 转烦恼为菩提

观照 | 成住坏空  思维无常

观照 | 心与佛相应  方获大加持

观照 | 十种礼佛方式,你属于哪种

观照 | 钱财应向何处求

观照 |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

观照 | 人生在世 佛经不可不读


☀云林常识

常识 | 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“经”

常识 | 《华严经》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

常识 | 吃素与吃斋的区别

常识 | 出家与在家的区别

常识 | 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

常识 | 为什么要做佛事?

常识 | 佛门礼仪——如何在寺院过堂?

常识 | 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

常识 | 不可不读的佛经——《心经》


☀云林分享

分享 | 此中有真味  此中有真情

分享 | 灵山莫远求  心明即灵山

分享 | 感受与感恩

分享 | 若无闲事挂心头

分享 | 广结善缘  生欢喜心

分享 | 学习慈悲善巧  感悟多彩人生

分享 | 心系云林  服务大众

分享 | 找寻回家之路



编辑 | 妙莲

责编 | 海涛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